公共卫生检测是预防疾病传播、保障群体健康的核心环节,其流程需严格遵循科学性、规范性和系统性原则。以下是公共卫生检测的必要流程及关键要点:
一、检测前准备:明确目标与规划
风险评估
确定检测范围:根据疾病流行特征(如呼吸道传染病需检测空气、物表)、场所类型(学校、医院、餐饮场所等)划定检测区域。
识别高风险点:如医院发热门诊的空气、冷链食品的包装表面、公共厕所的门把手等。
参考标准:依据《公共卫生检测技术规范》《传染病防治法》及行业指南(如WS/T 368-2012《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》)。
制定检测方案
采样点设计:
空气采样:按面积或功能分区布点(如病房每100㎡设1个点)。
物表采样:选择高频接触部位(如电梯按钮、水龙头开关)。
人员采样:针对高风险岗位人员(如医护人员、食品加工者)进行鼻咽拭子或手部涂抹采样。
采样时间:
空气采样:在场所使用前(如清晨)或密闭后1小时进行。
物表采样:清洁消毒后、使用中或使用后立即采样。
检测指标:
微生物指标(如细菌总数、大肠菌群、病毒核酸)。
化学指标(如甲醛、二氧化碳浓度)。
物理指标(如温湿度、光照强度)。
人员与物资准备
人员培训:采样人员需掌握无菌操作、生物安全防护及设备使用技能。
物资清单:
采样工具:无菌棉签、咽拭子、空气采样器、生物安全运输箱。
检测设备:PCR仪、培养箱、分光光度计、气相色谱仪。
防护用品:N95口罩、防护服、护目镜、手套。
二、现场采样:规范操作与质量控制
采样流程
空气采样:
使用撞击式或过滤式采样器,流量设定为5L/min,采样时间30分钟。
记录采样高度(距地面1.2-1.5m)、温湿度及风速。
物表采样:
用无菌棉拭子涂抹10cm×10cm面积,旋转360°后放入采样液。
特殊表面(如织物)需采用剪取法或浸渍法。
人员采样:
鼻咽拭子:插入鼻腔5cm,旋转5圈后停留15秒。
手部涂抹:用无菌棉拭子涂抹手掌、手指缝及指甲缝。
质量控制要点
空白对照:同步采集未暴露的采样工具作为阴性对照。
平行样:对同一采样点采集2份样本,检测结果偏差需≤10%。
生物安全:
采样后立即密封样本,标注高危标识(如“HIV/HBV阳性样本”)。
医疗废物按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》分类处理。
三、实验室检测:精准分析与结果判定
检测方法选择
微生物检测:
细菌培养:使用血琼脂平板,37℃培养24-48小时。
病毒核酸:采用RT-PCR或等温扩增技术(如LAMP)。
化学检测:
甲醛: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或气相色谱法。
二氧化碳:非分散红外法(NDIR)。
物理检测:
温湿度:数字式温湿度计。
光照强度:照度计。
结果判定标准
空气质量:
细菌总数≤4CFU/(皿·5min)(沉降法)。
CO₂浓度≤0.1%(换气次数≥6次/h)。
物表清洁度:
细菌总数≤5CFU/cm²(医院)、≤10CFU/cm²(普通场所)。
病毒阳性判定:
核酸检测Ct值≤35(如SARS-CoV-2)。
需结合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史综合判断。
四、结果报告与干预:闭环管理
报告编制
内容要求:
检测项目、方法、标准限值。
采样点分布图及检测结果汇总表。
超标项标注及风险等级划分(如高、中、低风险)。
时效性:
常规检测:48小时内出具报告。
疫情应急检测:6小时内完成初筛并上报。
干预措施
超标处理:
空气超标:增加通风频次、安装空气净化器。
物表超标:加强消毒(如含氯消毒剂擦拭)。
人员阳性:隔离治疗、密切接触者追踪。
复检要求:
整改后72小时内复检,连续2次合格方可解除风险。
数据归档与共享
电子化管理系统:录入检测数据至公共卫生信息平台(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)。
隐私保护:人员检测结果需脱敏处理,仅授权人员可访问。
五、特殊场景补充流程
疫情暴发检测
启动条件:辖区内出现聚集性病例或不明原因肺炎。
快速响应:
2小时内组建应急检测队,4小时内到达现场。
采用“采样-检测-报告”一体化移动实验室。
跨境公共卫生检测
口岸筛查:
入境人员100%体温检测及健康申报核查。
货物采样需覆盖外包装、内件及运输工具。
国际合作:
遵循《国际卫生条例(2005)》,共享检测数据与防控经验。
六、持续改进:基于数据的优化
定期回顾:每季度分析检测数据,识别高风险场所及季节性趋势(如夏季肠道传染病高发)。
技术更新:引入新型检测技术(如CRISPR-Cas12病毒检测、物联网环境监测传感器)。
人员复训:每年至少开展1次生物安全及采样技能强化培训。
通过标准化流程与动态管理,公共卫生检测可实现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预防”的转变,为群体健康提供科学保障。